2025年4月25日,为探索科技赋能美术教育的创新路径,推动传统书画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一场以 “打破传统书画壁垒,创新未来美术AI” 为主题的美术教研活动于在渝北校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汇集了渝北校区、沙坪坝校区、树人校区以及集团校部分教师代表参加,通过现场研讨和线下钉钉会议同步进行,为传统艺术教育注入科技新活力。
活动伊始,美术教研组长赵耀,为大家快速播放一节市级赛课现场视频,通过解析赛课老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强调传统书画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中的核心价值。并指出:“水墨丹青不仅是技法的传承,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视觉表达,需在守正创新中寻找当代教育的切入点。”
随后,宏帆校区曾庆颖老师作为赛场现场观摩者,分享了自己的观课感受。她指出现场赛课的老师们不仅有深厚的书画功底,在教学软件使用上,很多老师都借助了AI技术。有的是创设虚拟课堂老师去吸引学生,有的是使用了让学生实现现场操作展示的小软件,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两位教师们的分享,教师们直观感受到技术如何突破传统创作局限,为教学提供 “数字画笔”,勾勒出 “传统根基 + 科技翅膀” 的美术教育新图景。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们分组体验了“即梦AI”动画软件和moki软件的核心功能。通过有效输入指令,结合信息参考,生成个性化动画作品,教师们亲身感受“人机协作” 的创作乐趣。来自树人校区的刘颖老师感慨:“用 AI 拆解‘皴法’原理,比传统示范更直观,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笔墨规律。”
最后讨论环节围绕 “技术伦理与艺术本真” 展开深度思辨。教师们就 “AI 是否会消解手工创作的温度”、“传统技法如何与算法语言兼容” 等问题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AI 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替代传统的 “捷径”,需在课程设计中把握 “技术赋能” 与 “人文引领” 的平衡。
活动现场展示了教师们的即兴创作成果。教研组长赵耀在总结中表示:“本次教研既是一次技术启蒙,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我们鼓励教师将 AI 作为‘第三只手’,用于激发学生创意、拓展鉴赏维度,但传统书画的临摹、写生等核心教学环节仍不可替代。”
当水墨遇上代码,当宣纸邂逅屏幕,传统书画的文脉在科技浪潮中激荡出新的浪花。此次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方法的升级,更是对 “以美育人” 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 。 在技术迭代的今天,美术教育者的使命始终是:让学生在传统中寻根,在创新中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