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走进重庆八中:樊代明院士分享 “从战士到院士”的逐梦征程
2025年09月30日 发布人:党委办公室 撰稿人:张华 摄影:现教中心


2025年9月30日,“千名院士·千场科普”系列活动走进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和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消化内科学专家樊代明教授受邀莅临,以“从战士到院士”为主题,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科学深度与人生温度的科普讲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师生们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在院士的成长故事与科研感悟中汲取奋进力量。


作为开创胃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先例、领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顶尖专家,樊代明院士的人生履历充满传奇色彩。讲座中,他以时间为脉络,从记忆深处“翠竹青青,松涛阵阵”的重庆山村童年讲起,将个人成长与时代背景紧密交织,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一位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


谈及童年,樊代明院士动情回忆起1960 年困难时期的经历,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早早懂得生活的艰辛,也埋下了“为他人谋福祉”的种子。1972年冬天,命运的转折如期而至,樊代明参军入伍,历经21天辗转抵达边防。在这片“退无出路,唯有向前”的战略要地,两位战友的离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19 岁战友因肠梗阻未能及时诊治长眠西藏,他提着煤油灯、背着步枪为战友站了一夜岗;甘肃老兵临终前渴望新鲜蔬菜的心愿,让他在一尺厚的积雪中寻觅野菜却终未如愿。那时,樊代明在战友墓前宣誓,一定要学好医术,不让宝贵生命无辜逝去。1975 年,经部队推荐,樊代明考入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正式踏上从医之路。


在讲述求学与科研历程时,樊代明院士的分享满是 “奋斗”与“突破”的关键词。他回忆起在第三军医大学的时光:每晚用被子蒙头、手电筒照明背英语单词,“英语词典正背 50 遍、反背 50 遍”;为提升外文水平,对照中文版研读英文版、日文版《毛泽东选集》,硬生生攻克“哑巴英语”难关。1978 年,他考入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消化内科,面对临床经验不足的短板,他牢记老师“病未搞清楚就下药是谋财害命”的教诲,从查床时记不住病例的窘迫,成长为能独立开展研究的骨干。


选择胃癌作为研究方向后,樊代明院士遭遇了诸多挑战:早期实验室条件简陋,只能去外科收集手术标本;曾观察到胃组织中的“毛毛虫”(后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却因“思路局限”未能深入研究;在日本进修时,面对“看不起中国人” 的偏见,他用半年时间成功研制出世界尚未突破的胃癌人单抗,登上日本《药业时报》头版;回国后,因液氮罐损坏导致研究成果付诸东流,他带领团队以“6+1”“白+黑”的节奏重新攻关,最终从 28561个杂交瘤中筛选出11个抗胃癌单抗,建立 4 种诊断新方法,斩获国内单抗研究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讲座尾声,樊代明院士分享了自己的座右铭。勉励重庆八中师生:胸怀出大志,眼界定前程。个人的奋斗只有与祖国、民族的需求相连,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围绕科研精神的内涵、个人成长规划的制定、人工智能与医学等方面与樊代明院士深入交流。樊代明院士耐心细致地一一作答,鼓励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理想,主动培养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直面并克服困难,以不懈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报告会尾声,重庆八中学生代表与周迎春书记向樊代明院士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以此表达全校师生对院士的崇高敬意与衷心感谢。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重庆市肿瘤防治科学传播专家团团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吴永忠,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张维,重庆市科协办公室主任宋先超,渝北区二级巡视员段成海,渝北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周敦鸾,渝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燕平,渝北区科协副主席董昭权以及重庆八中的校长们出席此次报告会。重庆八中党委书记周迎春主持此次报告会。


》》》链接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发起,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2023年9月,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正式启动,开启了“科学与中国”新征程。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上一篇:青蓝相接传薪火,携手共进启新程——重庆市八中科学城中学校“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工作坊正式启动
快 捷 访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