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初中地理教研活动第十五期简报
2020年06月3日 发布人:办公室 撰稿人:冯茂秋 盖彦华 摄影:重庆八中

为了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我校初一地理组举办了“制作传统民居模型活动”。此次活动是地理组老师精心构思的寒假作业,希望通过地理课和推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搭建世界各地不同自然条件下各具特色的民居。

本次展出模型源于1800余件学生作品经过地理组老师严格评定后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共计20件。展品中不仅有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就地取材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高悬地面而建的干栏式建筑,还有为了适应当地地形,依山靠河而建,有着巴蜀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吊脚楼;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易于拆装的蒙古包,还有客家人为了适应动荡的社会环境而建造的防御性民居,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土楼;有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环境,利用黄土直立性强、土层深厚的特征,凿洞而居的古老居住形式—窑洞;还有因纽特人为了适应当地建筑材料缺乏、气候严寒(零下几十摄氏度)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冰块交错堆积的冰屋,鄂伦春族为了适应游猎生活而建造的斜仁柱,更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

6月1日中午,重庆八中初中地理教研组优秀传统民居模型展在宏帆校区盛大上演。宏帆学子用作品诠释出了对文化的传承,对环保的践行。重庆八中宏帆校区副校长苏明海、重庆八中宏帆校区教务处副主任胡波、重庆八中宏帆校区初2022级年级主任黄江林观看了本次展览。

图片1.png

1 校领导观看特色民居“土楼”

图片2.png

2 为观展领导介绍优秀作品“黄鹤楼”

展览中,重庆八中初中地理教研组组长盖彦华、初一备课组组长汪辛玲以及初一年级地理任课教师等数位老师,积极为前来观展的老师、学生进行专业剖析,针对不同民居的选材、墙体结构、修建用途、以及当地的社会背景进行逐一解说。  

在介绍游牧民居蒙古包中,教师从形状到结构再到制作过程进行细致讲解,对于特殊结构给予补充说明,比如有的蒙古包顶部开有天窗“陶脑”,便于通风、采光。

在介绍民居土楼时,教师不仅讲解了土楼的建造,还分享了关于土楼的历史地位。目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中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这些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民居产生的背后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对民居深入了解的积极性。

图片3.png

3 为观展学生讲解干栏式建筑

图片4.png

4 展览现场

活动过程中,当参展者看到制作精巧、还原度高的民居作品时,不禁为同学们对地理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环境的细致观察拍手叫好。比如,在介绍干栏式建筑时,老师结合模型作品和当地生活环境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干栏式建筑分两层的原因,上层住人,下层放养动物或堆放杂物,既通风防潮,又能防毒蛇、野兽。

图片5.png

5 学生与作品合影图片6.png

6 为观展教师介绍民居窑洞

前来观展者纷纷表示本次模型作品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打开了地理知识新的大门,更发扬了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地理学习精神。模型作品的每一处还原,每一个选材,每一抹色彩,无一不体现着同学们对民居的个人理解和对环保的不懈追求,更是展现出了八中学子的地理创造力。              

本次模型展活动以匠心的制作、精致的纹理和环保的选材,获得参展领导及其他师生的高度好评,同时,也将八中学子的地理学习热情推向新的高度,是对模型制作优秀同学的肯定,更是充分展现了学科特色,重庆八中地理教研组定再接再厉,为全校师生带来更具特色的地理活动!

上一篇:我爱我!快乐成长,从“心”出发——记宏帆八中525心理健康周活动